close

在今日這個消費者需求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中, 最為頭痛的, 不單是零售商, 還包括整個供應鏈上的所有廠商. 越上游的, 越要擔心原物料, 零組件的庫存; 越屬於製造末端的, 越要煩惱半成品/成品庫存的數量; 而經銷商, 零售商一般是供應鏈上庫存堆積的元兇. 怎麼說呢? 因為越接近銷售端, 廠商越不想因為缺貨導致消費者消費意向的轉移, 所以, 為了能及時滿足消費者需求, [庫存]就成為最終端的武器, 問題是, 這種手法造成長鞭效應, 使越趨近供應鏈上游的廠商, 受害程度越深.

一次兩次, 上游供應商/製造商還願意吸收這些庫存所引起的問題, 但久了之後, 尤其是全球化之後, 這些多出來的庫存可能會讓一家甚至是整個供應鏈瓦解, 因為, 庫存就是成本, 這是不變的道理, 所以, 在無法精確預測下游需求, 就轉而將這些不確定性往上游推, 當然, 以站在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績效來看, 這是不合理的, 想想, 供應鏈上庫存過多, 價格崩跌, 受害的將是整個供應鏈的所有個體.

不過, 在商言商, 企業在無法掌握整個供應鏈下, 自己的成本能少支出一點是一點, 所以, 在物料/零組件庫存中, 開始有一些作法, 試圖讓越下游的廠商把一些庫存壓力往越上游移動, 但這裡所說的庫存壓力是指持有這些庫存的成本壓力, 並不一定指庫存實體的壓力(當然, 要管理實體庫存, 成本包括所有的倉儲管理費用, 還得負擔因過期, 過時的報廢風險), 有時下游製造廠為了能讓生產順利, 反而會要求供應商把庫存放在下游製造廠家中.

Consignment這個名詞就在這種環境背景下產生, 它的運作精神就如同上圖所示一般, 不管供應商的貨是放在哪理(可以是供應商家倉庫/外面第三方物流倉庫/製造商家中/ ...), 但真正的庫存所有權, 會待製造廠真正提領至生產線時, 方才開始進行所有權的轉移, 而在提領前的這一段時間, 所有的管理權責由供應商自付, 當然, 有些製造廠還是願意負一些管理的成本, 但貨物的所有權一定是堅持在製造廠領取至生產線時, 始開始轉移, 說穿了, 不就是所有權轉移, 供應商才開始開立發票, 而製造廠也可以晚一點再付款.

但明眼人可以立即看出, 供應商為什麼要吃這種虧? 沒錯, 企業都是以賺錢為目的, 這種吃大虧的生意誰要作呢? 但這種運作模式仍是生存至今, 原因在於要採用Consignment的雙方, 彼此間會有一定的協議, 供應商吃虧的部分是在於庫存的出脫時間越來越晚, 但相對的, 購買的製造商在購買價格上就勢必要讓步, 同時, 也必須對供應商的採購量有一定程度的承諾. 這當然是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下的產物.

還有其他的物料供應模式, 後面會慢慢提出討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Logistics
    全站熱搜

    個人資料保護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