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DI: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電子資料交換
在資料交換技術尚未如今日高度發展前, 企業與企業間, 為了能提高資料交換的自動程度, 在1970年初有了EDI的技術.
EDI是在兩個欲進行資料交換的企業間建構一個成本不低的加值網路, 並由雙方共同制定資料交換的格式, 當然這個格式可以很簡單, 也可以很複雜, 但重點是這個交換的格式是只有運作的雙方看得懂. EDI的文件內容是一般的純文字檔, 但因每組數據所代表的涵意是雙方約定的, 所以, 即便是第三者, 也不盡然可以完全看得懂.
如圖所示, EDI是透過加值網路, 把一個資料檔案在兩個合作的單位間傳遞, 但雙方仍需撰寫轉換程式去Parse這些檔案, 一旦資料格式異動, 雙方即需投入資源進行各種轉換程式的修改.
使用EDI在幾年前的確可以作到為兩個合作的公司提供量身訂作的資料交換模式, 但因為需要投資的加值網路成本不低, 且以現今大部份都以整個供應鏈在運作的時代, EDI其實是有其不經濟的劣勢. 往後我們將陸續探討一些技術, 用來提供數個企業個體間的資料交換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