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ned Value, EV: 一般會翻譯成[實獲值], 實際已獲得之數值
這種技術一般用在專案管理中, 用以衡量專案的執行績效. 當然, 要衡量就需要有一個衡量的基準, 這個基準就是俗稱的Baseline.
而在專案管理中, 最常要Review的績效就屬成本以及時間兩項, 因為這兩項指標嚴重影響專案執行的成敗. 沒錢, 專案當然無法執行; 沒時間, 專案同樣會失敗.
簡單來說, 所謂的Earned Value是把目前已回收的成本或時間轉化為數字, 再與原先規劃的成本與時間進行比對, 找出在成本以及時間的控管上是否有達到所需的績效
要進行成本與時間的運作績效, 還有兩個指標要介紹:
1. Planned Value, PV: 計畫值. 原先規劃要完成某工作所預計要花費的成本與時間
2. Actual Cost, AC: 實際成本值. 執行某工作實際花費之成本與時間
1. Cost Performance
Cost Variance, CV: 成本變異. 說明在執行某個工作時, 投入以及回收成本的變異
CV = EV - AC = 實際已回收之成本 - 已投入之成本
- CV < 0 : 超出預算 ==> 代表預算控管不佳
- CV = 0 : 預算支出平衡
- CV > 0 : 控制在預算規劃範圍內 ==> 代表預算控管得宜
Cost Performance Index, CPI: 成本管控績效指標
CPI = EV / AC = 實際已回收之成本 / 已投入之成本
- CPI < 1 : 超出預算 ==> 代表預算控管不佳
- CPI = 1 : 預算支出平衡
- CPI > 1 : 控制在預算規劃範圍內 ==> 代表預算控管得宜
3. Schedule Performance
Schedule Variance, SV: 時程變異. 說明在執行某個工作時, 計畫投入之時間以及回收時間成本的變異
SV = EV - PV = 實際已回收之時間成本 - 預計投入之時間成本
- SV < 0 : 時程落後 ==> 代表時間控管不佳
- SV = 0 : On Schedule
- SV > 0 : 時程超前 ==> 代表時間控管得宜
2. Schedule Performance Index, SPI: 時程管控績效指標
SPI = EV / PV = 實際已回收之時間成本 / 預計投入之時間成本
- SPI < 1 : 時程落後 ==> 代表時間控管不佳
- SPI = 1 : On Schedule
- SPI > 1 : 時程超前 ==> 代表時間控管得宜
我們用一個範例來解釋:
有一個軟體專案到今天應該有價值50000的工作需完成. 直到今天, 公司一共花了60000的成本, 但實際卻僅有價值45000的工作完成.
Ans:
PV: 50000
AC: 60000
EV: 45000
CV = EV - AC = 45000 - 60000 = -15000 ==> 成本控制不佳
CPI = EV / AC = 45000 / 60000 = 0.75 ==> 成本控制不佳
SV = EV - PV = 45000 - 50000 = -5000 ==> 時間控管不佳
SV = EV / PV = 45000 / 50000 = 0.9 ==> 時間控管不佳
留言列表